国贸撷英

标题: 我也“念楼学短” [打印本页]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1-9 22:54
标题: 我也“念楼学短”
    以前读过钟书河先生的一本集子《念楼学短》,当初书名很让我费了一番琢磨。后来翻先生写的序,才恍然大悟:念楼,即廿楼,就是钟叔河先生住的二十楼;学短,即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短之意。先生主要是抽取其阅读古文的一些片段,在其后加上寥寥几句精辟的解读,可以说是读书感悟读书笔记。这个书名一直让我特别喜欢,耐人寻味,但是在此处偷换一下原意——那就当是我学习生活中,阅读或者课堂中的一些收获和读后感,补自己之所短,写自己之所感。

(一)
    “你们以前学数学一直以来都是copy,根本没有明白背后的逻辑和来龙去脉。”copy这个词,我没有找到更适合的精短中文词表达欧阳老师的无奈的感叹。我已经习惯这个海龟老师时常夹杂着英文单词表达专业术语,以前,我在思考,从授课角度,这个老师也许更适合做研究,他的讲课未必有土鳖老师讲得明白通俗易懂,为什么非要安排海龟老师上我们的所有经济类基础课呢?一个学期即将走向尾声,我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大概明白了一点点。
    他们可能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影响。Dynamic optimization上,我们很多次为那些长串的推理和枯燥的数理分析叫苦连天,欧阳老师一脸无奈地说“我可以只告诉你们一个结论,你们就可以做题,期末考试就过去了,可是,你们永远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而来的。国内的教育,教会你们的只是copy的能力——机械重复地运用别人的定理去做数学题,好像大家都弄懂数学了,而实际上,你们仅仅是在copy”;他们坚持用英文原版书,在日后的学习中看到英文资料不再如四个月前瞠目结舌毫无头绪——尽管要读懂还需要努力,(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1-10 00:22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1-9 23:37
标题: 1月9日:考研一周年
(二)考研一周年
     距离2009年1月10日和11日,足足一年。属于本年度考研的日子,无需日记本记载,却一直铭记心头。
     
     1月9日10:10,特意等到之远楼关门,特意成为之楼最后一个出来的人,只想给长长一路送上一个圆满的结尾。拖着大大皮箱,装满考研的书和我所有自习室生活用品,走在寒意料峭而寂静的校道上。那一晚,我特意不叫上任何人帮忙,只想一个人静静地感受最后的路程——只为内心的一种感觉。轮子的声音回荡在空无一人的校道,路灯下长长的身影并未让我感到孤独,却让我感到心灵空前的平静——因为我回想起无数个夜晚心怀梦想地走过的充实时光,内心是幸福的。

     1月10日19:10,考完英语和政治。考完英语大伙感叹感觉很差,和研友一起在之远的走廊上哭了一场。

     
     1月11日9:10,数学。发生差点毁了我考研路的事情——准考证身份证号有误,监考老师对我说“你不用考了,考了也没用,是查不到成绩的。身份证号不对应该是不能仅考场的”,我至今仍清楚记得当时我似乎从高空中沉沉掉到无底深渊的感觉。脑袋一片空白,我不敢想象下一刻于我意味着什么,我不敢想象前路于我意味着什么。虽然最后得以留下来继续考,可是,时间过去了三十分钟。十分钟的调整,乐观天性把我拉回到平静——心情平静后我虽然仍处在万丈深渊,但是我却有了前所未有的脚踩着地的感觉:因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了,既然如此糟糕的事情都发生了,以后的事情只会越老越好吧,考不上也没有关系,就当看看数学真题做做数学习题吧。

     3月4日13:50,在火车上收到研友报成绩的消息,我一下火车就冲到寝室,马上打开电脑。我不知道经过数学上的重创,自己将面对怎样不堪入目的成绩。在心里估计了约两个月的成绩,在要马上点击时,我手颤抖了。一场激烈的内心深处的两个念头的较量,闭着眼睛,下决心点击了。"358,在所有考生中不超过你成绩的人数占91.11%",一辈子都会精确记住这两个数字.所有考生215,实考185人,一算,排名17。按照历年,我估计招16人,复试名单18人。于是,心,一直悬在半空。

    4月9日17:00左右,焦急等待了一个月,shufe官方线终于姗姗而来。我的专业,第一次系统显示是358,第二次,神奇般地显示357。复试之后,要刷掉两个人,看来我很有可能就是刷的对象了。要想不被刷,那就得跑到16名以前;要想得到公费,那就得是10和11名之前。这一切,似乎那么遥远。不被刷就很万幸了,哪儿还敢奢望公费。15天,掀起我的诺曼底之战。


    4月24日19:45,机场上收到研友复试成绩,我又是重现3月4日的情景——从一路狂奔到寝室,打开电脑,看到“计划内”三字,悬在半空已几个月的心终于落定。高兴得一天没有吃饭。后来,才知道自己名次蹦到前十了。刷的两个人,不是我;自费的人,不是我。感谢复试面试和笔试的完美发挥,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认真看了四五次的专业课书、自己一笔一划整理的十几张的英语口语资料、和我的研友进行了不下十次的英语和专业的模拟面试,还有那份特殊的简历。
    ……
    能天天泡在这舒服的图书馆里自由地学习和阅读,我心怀感恩。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1-10 00:23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1-10 00:27
标题: 1月10日:“指鹿为马”的两个分析视角
1月10日读后感——意外读到的“指鹿为马”的两个分析视角
——暂时搁浅,阅读的加深,才发现当初的无知
2月11日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2-11 21:56 编辑 ]
作者: savilian    时间: 2010-1-10 12:30
标题: Dynamic optimization
可翻译为动态最优化

有没有更好的解释呢,学妹
作者: savilian    时间: 2010-1-10 12:33
标题: 特殊的简历
我对这份“特殊的简历”比较感兴趣呢,呵呵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2-11 22:03
标题: 《课堂上的经济学关键词和函数》——草稿
一:时间不一致性
      给研究生开《International English》课的两名外教:James和Michael。James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新学期第一节课就告诉其课堂的有关注意事项:期末成绩的构成和比例、平时的考核。一切都严格按照其执行,给人的感觉非常死板。而且,他都已经把这些考核标准量化了:
     Michael的期末考试则也是进行简历回收并进行模拟面试。他没有严格刻板的时间安排,更没有严密的time controling。待所有的同学都形成了预期之后,认真准备简历,对于面试要问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并且同学之间进行模拟考场。待同学都准备好了之后呢,考试周到了,Michael突然宣布“因为时间关系,期末考试不进行面试了。统一进行笔试”,底下同学一片哗然。从Michael的角度考虑,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对简历和面试有所准备,既然大家都认真准备了简历作为作业上交,老师进行了批改,此外,同学们还对面试常考的题目进行了准备,从考试的目的的角度考虑——提高同学们对英语的运用和对简历的制作能力,同学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目的,所以Michael认为既然目的已达到,那就不必要浪费时间和人力进行一一的面试。所以,最后的考察方式就是——笔试。对于学生和老师都省事儿了。
       然而,James依然是严格按照schedule来安排。后果有什么呢,那就是这一级的学生就会告诉下一届——Michael的期末考试很简单的,可能连面试都不面试,所以你不用太努力太在意。而对于James的学生来说,传达给下一级学生的将会是“James的计划很周密,评分都量化,也很公正,所以对于考核,你要好好准备哦”。所以Michael的威胁变得不可置信。

        时间不一致性原来指在经济政策制定中,从某个初始点开始,决策者必须决定某一段时期内采取的最优行为。以为行为也许必须在考察期实施,决策者通过利用经济模型和可利用的工具,是预期社会损失最小,而选择一套“正确的”政策措施。正确的政策包括今天和将来不同时间实施的一系列行为。但是当未来日期到来时,事实一种不同于前期政策选择的行动方案可能更好。欺骗常常能减少社会损失,但是问题在其他经济主体会迅速学会预期欺骗,于是开始时宣布最优政策带来的收益丧失殆尽,因为这些政策不会被相信。如果政府为了获得短期内的额外收入,同意不实施既定的规则。但是这一行动却有长期成本:政府的可信度被破坏了。

     同时,提前公布规则,如果说James的课堂规则成为“教学宪法”的话,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从立宪的角度思考,事先确定相关的教学规则对于社会规则制定的规范性意义。
     立宪规则制定理由包括知识的提供、冲突的解决、收益的创造以及结果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首先,立宪规则向决策的个体提供了有关其他个体行动模式的信息和知识,减少了不确定性,减少了因为知识和信息不一致所引起的不必要的冲突。

      立宪规则除了能够为集体决策的个体提供决策的信息和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个体在决策中保持公正性而解决利益分配方面的冲突。此外,制度规则除了能够引导个体行为的正义性之外,还有一个功效,就是在许多情况下,制度规则提供了结果是否可接受、是否合理的唯一评价尺度和标准。关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公正性——问题,如果个体都处于不确定的“无知的面纱”背后的话,同一问题可能有许多种可以被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事先设定的合理规则,那么,结果的合理性就能够被人们广泛地加以接受,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就取决于立宪规则所确定的立宪条款。比如教学规则,提前告知同学们考核的规则,而且有准确的量化的统计数字,那么期末成绩出来后,同学们“成绩乱打的”“成绩一点都不公平”的抱怨声,因为,规则是公布了,每个同学心目中形成合理的评价尺度和标准。如果自己成绩比别人少,会去看看是不是自己课堂的“卡片”不足四次或者是自己的简历在量化评分中哪一项是短板。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2-11 22:11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2-13 22:07
标题: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
   夜是这样的美妙,更何况围坐在暖暖的炉边呢?我无数次想着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温馨和平静呢?

     在这个安静祥和的除夕之夜,我突然脑里又蹦出这种场景。

     长大了,突然没有了小时候过年的那股兴奋劲儿。没有了对正月初一穿漂亮新衣服的兴奋,没有了领过年红包的期待,好像这个晚上和平时的每一个夜晚没有什么两样。家里生意很琐碎的缘故,每一年年晚都忙得精疲力尽,忙过年晚所以除夕之夜一家人都早早歇息了。在南方,没有包饺子吃汤圆的习惯,对春晚也不是很关注(据说春晚的收视率由北到南不断递减,海南是最低的),于是通常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天,或者把年夜晚吃得很丰盛吃到很八九点。接着等到12点,每家每户纷纷点鞭炮。我喜欢一年之始的零点,最喜欢的是各家各户齐齐点鞭炮的时刻。那时候,那些鞭炮散发的刺鼻的二氧化硫已经无关紧要,不绝于耳的噪音已经无所谓,在那个时刻,全国各地的人民都一起在那个时刻点鞭炮,因为习俗的约定俗成而成为不约而同的群体行为,没有了那鞭炮声似乎就没有了过年的氛围。而在齐点鞭炮的时刻,我感觉到一种属于神圣的力量——那种力量纯净虔诚。那一刻,真的是全新的一年的开始,那一刻,很多人都忘记了世俗的烦恼,被习俗的力量不自觉地推着走,我们的内心都变得暂时在节日的氛围中,相对单纯宁静。
     此刻,不知道周围有多少人家,在一大家子人年中团圆的围炉夜话中,等待着零点的到来呢?我等待着零点给朋友发出自己的祝福。

     话说,昨夜就真正体会了这种围炉夜话的感觉。天气前天还在31度,昨天一下子到了10度,三个老朋友相聚在TT家,如此低温下我们只好打开电热炉,围在一起,瓜子、橄榄、水果……从凌晨两点到7点半,一点点看着时间溜走,我们把曾经一起相处三年的求学岁月的旧话新话都聊了,似水年华,似乎就在脑中滴滴答答的声音中似乎变得悄然无声。夜晚,如此寂静,唯有我们的絮絮叨叨地诉说着,那些曾经为之纠结的情感,早已一笑而过;那些曾经想得多么重要的事情,早已印象模糊。但是,许多沉淀下来的瑰宝,依旧是清晰如也。岁月,留给我们什么呢?哈欠在打,出去呼吸下夜晚的冷风,我们知道这样的机会已绝少,所以都珍惜在一起的时候。围着炉子,手烤的有点黑黑的,哪怕偶尔只是相看无语,若干年后回忆起这独有的一晚,我们心头也是亲切温馨的。这一晚,留下的更多是对逝去岁月的释然、平静、温暖。天一亮,TT把我们送回各的家,我们又重归各自的生活,上班的赶着上班,哪怕带着一宿未眠的倦意,又开始回到各自真实的生活里,而前一晚,围炉而谈的时候,在夜中的轻轻之语,心扉是打开的,是敞亮的。

     经过了这一晚意犹未尽地夜聊,我又突然顿悟了,何须围炉呢?就这样,一家人平平静静地呆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了。只要心灵清净了,对生命自会有一种澄静和豁朗。
     一边在线听着春晚,一边打下上面的文字,内心,只有,但愿岁月静好,足已。
     此刻,零点将近,鞭炮声尚未响起,估计,许多人家已经从“炉”子旁边站起来,欠欠身,等待零点,点响鞭炮……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2-14 20:54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2-14 18:32
标题: 正月初一
     气温由31度急速下降到10度左右,加上自己前一夜围炉夜话,没有休息好,正月初一竟然在重感冒中度过。也许注定我不会是一个正月初一悄然过年的主儿,还是折腾了一番。最重要的是和弟弟回老家去“拜家庙和拜社头”。这个过程本姓出嫁后的女子是不能再参加的,这是我的本命年了,看来嘿嘿我还是要趁年轻,多参加记录一下此等一年一度的“盛会”。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2-15 17:16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2-27 22:09
新学期,还有那么几门贴近心灵的课,比如经典文献阅读课,喜欢那种博览群书、让人一听其谈吐就很有内涵底蕴的老师上课——他(她)可以开三四门课,但是每一门课讲的话都不重复,那就好了。
      忙忙碌碌度过第一周。
      书目:
      《乡土中国》
      《白鹿原》
      《中国人的信任》
       很有收获和感触
       尤其是乡土中国,终于借到了——等了一个学期,终于等到别人还的书让我借到了。读得痛快淋漓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2-27 22:12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1 21:48
标题: 几家欢喜几家愁
     "人数出来了,206个,也就是说没希望了。呵呵,我自己倒没什么,但是觉得对不起一直以来关心我的人,真没有想到你这个之前和我素不相识的人给了我这么打的温暖帮助与鼓励,让我一路走来并不孤单。让你帮邮参考书的那些钱不想给你了,那样办事我觉得不太好,时间还长,我们这对朋友会继续走下去的!永远永远都别忘记!"
    收到这条短信,心情五味陈杂。感动,也遗憾。分数不低,只是那报考比例还悬殊了,高手中自有高手。这已是第二年考研的同学的同学,因为其第二年转向考上财,同学关系只好让我充当“师姐”的角色而认识。成绩出来那一刻,所有的忐忑纠结我都经历过,所以我理解他的心情,只是,我无法想象第二年在考研路上行走,坚守最初的方向的人,听到一直追逐的那个美好的梦想如冰裂一样破碎时,该是怎样的悲呛和无奈?!那个校园,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晨曦与夜色脚步中,现在唯有这惨烈的结局,设身处地地想,不禁一阵寒噤与唏嘘。
    想起许多次在图书馆的走廊上和寝室的阳台上接听他电话的情景,就一阵心酸——为考研人那一颗心对梦想和前途何其执着和虔诚的心,认真,美好,且努力。许多次,我也知道,我这遥远的声音对于他打来的求助寻找安慰的电话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愿意分享曾经在路上的热情和所有的积极、探索甚至迷茫——只不过重现真实艰辛与快乐。
    心情复杂地回复其短信,我也不知道自己能说什么,“咱‘不差钱’哈,不管怎么说,你虔诚地努力过了,在考研的路上给了自己第二次机会,日后,也许少了一份遗憾。对得起对不起别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永不放弃的追梦的心,那就足够了。路还在继续,你分数也不低,或者调剂或者工作,有了考研路上的劲儿和精神,一样会继续人生的辉煌与梦想的。失落和难受在所难免,路仍在继续,一如既往地相信和支持你!”
    在打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又收到了一个昔日与我相邻而坐的战友的消息,分数也很悬,又是第二年为上财奋斗的主儿,祈祷吧。
    为每一颗执着虔诚地对待梦想的心灵。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1 22:34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3 21:46
标题: 人在忧伤时喜欢看落日
有些东西,读后能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但是,人是很难把自己的情绪描写清楚的。


很快地读完这本写给大人的童话,它淡淡的、甜甜的哀愁与诗意始终弥漫心头。忍不住在白纸上摘抄了一些,引起我共鸣的段落还有很多,但是一抽出来,摘抄下来,脱离原来的语境,变觉得索然无味了。于是,仅仅抄了两三段,就停笔了。在抄的过程中,我的朋友过来一瞅,很惊讶地说“咦,怎么我们摘抄的是一样的呀。看来我们的心性还是相同的,我的忧伤又减少了一点了”——本来,她一直在郁闷着,心情很糟糕,但是这本小王子,正是那些让我俩迷恋的童真、纯洁的语言,发现,心情的忧伤减轻了许多吧。我说,她说,“人郁闷忧伤时,看落日吧”——尽管这里缠绵的春雨还不知道下到什么时候,我们的忧伤,何时了却呢。

曾经我也差点与它错过的,以为不过是一本孩童时读的童话,但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手头没书读时,随手抓过来耐下心一读,竟着迷了。
[attach]2309[/attach]
小王子,可爱的封面,童话的故事,似乎回到孩童时代
[attach]2306[/attach]
很诗意童话的语言。看过一遍后,我与友人竟然能在路上都能对上话了,重复着小王子的对话
[attach]2307[/attach]
随手就摘抄了几段,脱离了语境剥离出来,读起来没有那么痛快,也索然无味了。但是再仔细一读,那写得不就是我吗?“我会像大人一样,对数字意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还有“人在忧伤时喜欢看落日”
[attach]2308[/attach]
这两篇文章是经典文献课堂老师推荐的,还不错。或许我这个帖子是两个极端,一边是属于经济学世界和政治立法这种让人深刻和理性的阅读,另一边是让人回到纯真、诗意的童话。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3 22:15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6 20:26
标题: 没有落日,一样微笑
自觉不是那种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但是春雨绵绵中也抗拒不了愁绪连起的心境。想起前帖“人在忧伤时喜欢看落日”。雨,又是下了好一阵时候了,我知道,忧伤,但是“落日”我是看不到了。

一大早,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心情就不自觉地莫名难受。沉闷,却让我有一种逃离的冲动。


在手机上更新了个性签名“ 很想,现在拎起一背包,就出行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江南小镇上,只站在雨幕中茫茫然而肆意地看着人来人往,暂时隔绝熟悉~”,随后离开图书馆。

我知道,需要一天完全脱离我每天坚守的那个位置,那些书。同时,我知道,我不会冲动到冒着大雨匆匆收拾简单行囊放下一切出行——尽管随时可以;我也知道,不在乎是不是江南小镇,只要是一个风景和意境不错的陌生的地方就可以。

然而,我曾经那么悲观地想,这些所谓的“诗意江南”,早意泯灭在人工雕琢的痕迹和工业化中,本色的江南只在我们的想象和脑海里罢了,只在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憧憬的美好,当真正靠近时,多半会是失望的。

人,逃离不了,那就让心逃离吧。

回到寝室,收拾东西,清洗衣物,打扫卫生。与其说是收拾东西,还不如说整理心情。最后,遂有豁朗的心情。

雨,停了。决定到约上球友到复旦乒乓球馆打球,不在乎技艺高低,只在乎放松身心。终于,累得疲惫不堪。

从FDU乒乓球馆回来,十分钟的路程,寒意料峭,把我的脸和手刮得通红通红。但是,心头的阴霾已经散去。


看不到落日,但是终于可以微笑了。

尽管,我不喜欢每次在忧伤的时候,低落的时候,一次次地把自己的内心磨得坚强;我也不喜欢,一次次地重复那反复无常的哀愁和不快。但是,也许有些东西,走过了,终究看到辽落与豁达。

也许,明天,我依旧会有不快的心情,甚至会真正的逃离,但是,最终,还是会追寻会那遗落在半路的乐观和希望。

同时,明天,我依旧会回到我的那个位置,坚持同样的守候。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6 20:51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9 21:52
标题: 打开《天窗》说亮话
   一本小书,《天窗》高中买的一本小书。与《念楼学短》是同一个作者。到财大图书馆的第一天,第一次走马观花地逛一圈所有的书,就因为突然看到这两本书顿感亲切。因为,至少,说明,这里的书,更多。——尽管以我的能力,并不能读太多。昨天室友又拿下来给我——于是再很快地重读一遍。

    或许,书,我总是喜欢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一遍一遍地嚼,因为每一次读随着心境和年龄的不同,都有徒生新的感触,都会给我带来新的惊喜。


   《“此亦人子也”》,看到此题,耳边想起的“此亦人女也”。记得,在大学时的楼管阿姨特别和善,有时候唠唠家常,说起她儿子的小女朋友到她家来时,她说“人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女儿,也是有人爱有人疼,到了我家,肯定也要像自己的女儿一样疼爱,尽管她争着干活我也不让她干”,很有此亦人女也的味道。假若世界上再多一些“此亦人母也”“此亦人父也”,不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温暖许多?
    寒假归家前时,我守在图书馆,因为太多书不喜欢来回搬回寝室,于是每天晚上我都把一大袋子书放在图书馆内。当然,图书馆是不允许的。我就偷偷把书藏在我位置旁边图书架的缝隙间。有一天被图书馆管理员阿姨发现了,当即问我“是你的吧?”,我很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以为接着就是她的一顿数落。谁知道,她和颜悦色地说“我也有孩子,其实你们藏的书我都知道的,我也理解你们的辛苦。只是你以后藏的时候要注意别把书架的书把歪了”。此亦人子也,翻开另一页时,我再默念这句话,心是充满温情和阳光。


    《苏州的旧梦》,忆起张继那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多少次曾与毛宁《涛声依旧》的老歌一起出现在我的梦里。“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 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 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 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 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年幼时读不懂其中的情感,但是,凄冷的“古寺钟声”,夜色萧萧中的“枫桥”,清幽冷寂的“月落乌啼”,不知何处是归乡的“客船”……同样的意象,似乎总让我心中升起同样的不懂言语的情绪。播放那首老歌的那几个堂姐堂哥,还有那台斑驳的录音机,再想想时过境迁的十几年后的人与事,早已“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梦醒时常常是一脸苍茫,那些属于他们,也属于我的年少不经事的岁月。早已过了痴迷毛宁歌声的青春年代,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变故,世间冷暖,正值“人到中年万事忧”时,他们,现在过得好吗?

     《记得青山那一边》,诗意的题目,让我真想读读作者提到的那本小说——尽管我常常因为翻译的缘故对翻译来的小说有种隔阂感。“‘清丽的文笔,纯真的感情’给了我年少易感的心以温存和慰抚,便足以我感谢了”,是啊,清丽的文笔,纯真的感情……

      高二的旧书,犹如5年的好友。当年读不懂的,现在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当年读不透的,现在发现其韵味和妙笔生花之处。书,与人一样,都值得慢慢读,不断地读,慢慢发现其中的味道,每次都发现它的美。敲打键盘打下此文时,窗外是上海难见的风雪夜,北风呼呼。沉浸在书境里,不知寒暖。值得静心读读,闲暇之时——“打开《天窗》说亮话”。


点击进入下载-_天窗_.钟叔河.扫描版.pdf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10 10:31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11 20:11
标题: 家书抵万金
人心情低落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世界一片灰暗的时候,喝开水都塞牙缝;但是当人心情不再低落的时候,这三天一切事情莫名其妙顺利得很,真是否极泰来。

闲暇又读到本好书。《傅雷家书》。姑且摘几句

对身在异国儿子的斗志和勇气的鼓励: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原来,孤军奋斗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颇有“一人当关,万夫莫敌”的气势。生活的千姿百态敦促乃至协助人们达到自我的完成。在幻象迭生的现实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清真实的自己,感受心脏的律动,点燃心灵的青灯,那时,即便孑然一身,即便面对失败、挫折、打击,自己也能心中有数,乘着“坚强”这只小舟,独自徜徉于是非不清、阴晴不定的生活之海

对于人生一份淡然的态度: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

对于艺术的最高境界:

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对婚姻爱情中择偶的标准: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眠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的都可以逐渐培养;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对儿子的爱到了对自身近乎痛苦绝望的反省:

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你去波以后我给你二十九封信,信中表现我的态度难道还使你不敢相信,什么事都可以和我细谈、细商吗?你对我一字不提,而托马先生直接向中央提出,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下放心。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灭。你比赛以后一直没信来。大概心里又有什么疙瘩吧!马先生回来,你也没托带什么信,因此我精神上的确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功不补过。现在谁都认为(连马先生在内)你今日的成功是我在你小时候打的基础,但事实上,谁都不再对你当前的问题再来征求我一分半分意见;是的,我承认老朽了,不能再帮助你”


…………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13 07:53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12 22:40
标题: 问答录
问答录:

A:我怎么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呢?活着怎么那么累,那么痛苦啊。一天除了玩连连看,没有别的有意思的事情——当然连连看也没意思。如果不是考虑父母,我早就了结自己,脖子上系一绳子一命呜呼算了。怎么三天两头我脑子里就出现死的念头……呜呜呜呜……

W:连死都不怕,那你害怕活着啊?系一绳子?用力勒的那一瞬间多痛啊!跳下去?触地的那一瞬间多痛啊!更痛的时,万一你刚一使劲儿或者刚触地就后悔了,对死前的痛还有知觉那岂不是更痛更难过?活着多好啊。明天早晨起来还可以看看春天暖和的阳光,看看豁然开朗的阳光,明天还能吃到好吃的饭团当早饭,能泡上一杯热牛奶与小惠临窗对饮,还能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还能去逛逛街买漂亮的衣服……这些事情我都觉得很很开心啊,怎么人生就没有期待了呢没有奔头了呢?

A:你们的快乐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明天?我害怕每一个明天。我宁愿晚上到来,明天到来就意味着又是虚无的一天的开始。对于世界的一切,我觉得都没有意义,都不能让我有所期待——除了带给我绝对安全感的妈妈和爸爸是我唯一牵挂的。以前听到别人自杀时,就说“活着都不怕,还害怕死?”,那时不理解,可是,你们不知道,当我很多次有了死的念头后,我真的觉得死去真是一种解脱,唉,我就不明白我爸爸妈妈那么好,怎么摊上我这样不好的那么自私的女儿……真的好对不起他们……呜呜呜呜

W:你怎么是爸爸妈妈的“坏”女儿了?你那么漂亮,身材那么高挑那么苗条,而且还有许多女生羡慕死的特点——干吃不胖,还那么聪明——轻轻松松就能考到好成绩,性格也不错啦,身体又健康,还有幸福的家庭那么爱你的爸爸妈妈,甚至,以你的条件,未来找一份很优越的工作,未来有一个幸福爱人与你组成温暖的家庭,都不在话下。你所拥有的这一切一切,不都是许多人包括我在内所无法企及的吗?你还有啥不满足的呢?那你看看别人,多少人考研失利当上财大的分母和炮灰的?多少人在肥胖的边缘挣扎痛苦的,你总这样暴饮暴食那么多东西是不好,但是你身体不都挺健康挺苗条的吗?你知道多少“蚁族”蜗居城市的边角里苦苦追求他们无法企及的梦想——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过得去的薪水?现在你只是心情低落而有极端想法而已,每个人都有心情的高潮和低潮,好好发泄下就好啦,别想太多那么极端的东西哈……

A:你不懂。别人怎么样,和我无关。我生命里没有开心的事,麻木是我的常态,平静是少有的。考研的时候还挺充实的,至少心里有个目标。可是,你看看我半年多的过得都是什么样的生活。而且,你所说的我都不觉得在乎,我是心里永远都是空落落的,没有值得寄托的东西。别人期待的美好的爱情、不赖的学业、很好的工作……这些当中就找不出我自己想要什么,找不出还有什么东西是我在乎的。我就不明白你怎么从平凡的生活里还能有那么多值得期待的点点滴滴呢?为什么看到阳光居然就能够开心呢?那你心情低落的时候怎么调节自己?

W: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那只能在生活里找乐了。看到阳光,不用撑伞了,惠风和畅,走在路上闻到春天青草的味道,多舒服啊,这不挺开心的吗。生活里不可能每天都有值得我们大悲大喜的高兴事儿。我前段时间不也心情低落得想出去走走吗?但是我也觉得正是有低潮才能感觉到生活里高潮期的美好和可贵——这不这几天似乎否极泰来,干啥都挺顺利的。低潮是为了高潮的到来嘛。看开点,过了这下就好了哈

A:唉,你别看我天天都坐在图书馆,从早上坐到晚上,一直在那个角落里,把自己封闭得死死的。我是能和人沟通,但是我内心是很自闭的。读了大半年研究生,除了你们三个,就没有别的了。你不知道,我坐在那里就是熬,玩玩连连看,看看两页英语,一直熬到闭馆,行尸走肉般,度日如年。我看你们,天天活得那么热情,感觉都是活力无限的,还有你那么喜欢看书,我是一页都不想翻书。你和他们交流得那么好,我怎么看到人就躲,连招呼都不想打呢……

W:那你以为我天天坐图书馆就能做啥大事儿呢?我能啃那高级宏观?能啃那高级微观?能做啥高深的学术研究?那我不也是在那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书而已嘛。无非是些杂七杂八的书,和玩游戏打发时间不都一个感觉嘛。你都不想活了,那我还用活吗?我吃东西都得注意节制,稍不注意就长肉,你干吃不胖;我还小小个的,也不漂亮也不高挑,那我还用活不?我们几个英语憋死也憋不出一句,而你六级裸考就610多,你考研英语半裸考就80多,那是不是我们也不用活了?你为啥就不想想自己那么棒那么值得父母和朋友为你骄傲呢?

A:我那些东西有什么用?活得一点都不开心。你和小惠那么喜欢看书,灵魂里至少有一种寄托的东西。你那么有思想,性格还那么好,而且很有感染力,能把你身边的人带动起来,感觉你那么积极乐观,也都不让爸爸妈妈操心。都不像我天天让父母操心,我爸爸妈妈又连夜从安徽赶过来了,不想让他们过来担心我走了。真的,我很想一了百了了,如果没有父母的话……

……

又绕回到第一个问题上了……此时,我已经口干舌燥了。她依旧是泪眼婆娑,哭泣着。怎么办?而且这样的对话,今年重复的次数越来越高,我也很茫然,不知如何去为自己的朋友出一份力。如果我是心理医生就好了。


只是希望还热爱生活的人们,好好珍惜。不仅仅是积极、美好、高兴、努力、爱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珍惜,就连迷茫、困顿、彷徨、失望、踌躇、失落、悲观等这些生命力暗淡的东西都一样是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正是这些东西,还能让我们感觉到鲜活的生命,鲜活的内心。能悲能喜的心,就不是一潭死水;能笑能哭的人,就不会是激不起半点波澜的深井。阳光能照进,花香能闻到,快乐能分享,忧伤能痛哭,哀愁会激荡,那么说明,你依然是用心感受生命,依然是热爱生命的人。生活,就一直爱到永远,不为别人,为了你自己心中那份热爱,好好活着吧。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13 08:03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20 21:53
标题:
写一篇心情散文,很快;但是要写一篇比较偏学术性的文章,却费尽周折,需要时刻注意逻辑与措辞的严谨与客观。不过还是忍不住写一篇心情文字放到我的“年楼学短”。

终于还掉《傅雷家书》了。其中的父爱与母爱的厚重而深沉、思想与内心的睿智与淡定、艺术与人生的精彩与热爱、对梦想和目标的执着与坚强,无时不敲击着我愈发浮躁的心。同时,我也庆幸,哪怕我的世界一片彷徨与无助后,我依然有一个可以留宿和停驻的世界可以抚平我内心的忧伤与高兴,重归平和。感谢这本书。

信息工具愈发发达的今天,我们早也没有鸿雁传书的翘首企盼,也没有了用心涂鸦的心灵书信,各种现代工具缩短了人们沟通的时间与距离,也拉长了人们之间的隔膜——那些速度与快餐的信息,何时会湿润我们的心灵呢?一位条件很优越的姐妹笑谑“谁给我写一封情书,我一定惊喜万分,至少给对方一个机会”,习惯了短信和QQ的时代,我想这位姐妹的“简单而美丽的梦想”只能在我们的谈笑中提提。更何况,家书?对于大多数的我们,年轻人世界的生活如此丰富与多彩,能给父母多打几个电话和多发几条短信就不错了,更从何谈起家书呢?

想到这里,和好友就在纸上聊起天来。我们不知不觉聊起了信,聊起了鸿雁传书的岁月。

我有一叠旧书信。

小学六年级,发表在《广西小博士报》的一个小豆腐块,居然招来了十几个笔友。陆续有来信,给我那个班主任担心我的学习,加上小学升初中考试在即,那些笔友当然是疏于联系,但是每次放假回家,翻出那些十年前的那些陌生的笔友的书信,竟然有点诧异和会心。童心洋溢的年龄,给远方发出一封真诚而幼稚的信,竟然为了结识那个小豆腐块文字背后的灵魂,那时,没有今天这样,一封陌生的信件和一条陌生的短信让我们怀疑十分再小心翼翼地打开;那时,没有今天这样,一篇陌生的文字就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揣测对方的心机和想法……孩童的岁月里,那一片真诚和自由自在,也许后来的人生岁月里,未曾有过。唯一一位保持联系的笔友,与她加了校内和QQ,比十年前联系方便多了,但是我们即使看到对方在线,也无心发出那句问候了,想到这里,我有悲哀和难过。长大了,我们的世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可以交流的交集越来越小,那份简单我们早已消失在苍茫的岁月里。
人与人的关系愈发淡漠的今天,谁不怀念那年的单纯与美好?

我初一时,我大弟弟一直要吵着买电脑。但是爸爸担心影响学习,铁了心不愿意买。一直磨,磨了大概半年,使尽了各种说服爸爸的办法,均不奏效。在绝望之际,不擅于写作的弟弟再一次周末返校前给老爸留了一封信——声情并茂,字迹漂亮,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正是这一封信,老爸看到了他儿子的所有的想法,以及对待处理好电脑与学习的关系。正是,这一封信,我家购买了第一台电脑。而,这台电脑陪伴着我们走过了9年的光阴,尽管又添了新的,但是旧电脑,几经配置的变更和修理,始终与我弟弟不离不弃。也因为这台电脑和那一封信,奠定了我们家民主的氛围的基础。从此以后,有事儿,好商量。父母与孩子之间,书信中,坦诚相待,坦诚对方的想法,有事儿商量,何尝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到了高中,居然有一封初中好友F的来信。这封信,直到今天,我都挂在心上。年少不经事儿,我没想到当时F的境况有多么糟糕,面对她倾诉心事的来信,我竟然未加思索,用我那种仅仅适用于我的乐观去安慰她,现在回头想想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从此,她的心就基本关上了对我的大门——因为我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她,去懂她。后来陆陆续续听到点F的消息,得知因为她高中那段不愉快的经历,也就是在书信向我倾诉的那段不堪回望的经历,得了严重抑郁症,大学里甚至一度割腕自杀。我,唏嘘不已。或许,我认真地换位思考地回了她那一封信,也许也未必能改变什么,但是,至少当时不能让她觉得她的世界一片荒芜得绝望地关上所有的门。

翻翻,还有L的信。认识L有十一年了,初中的老友。经常斗嘴,用L的话说“从认识到现在,你就没看顺眼过我,总是批斗我”,我常常回应“你应该感谢我这个诤友,也许你身边越来越多那种给你说好话的人,就我还是那么‘无情’批判你,你应该感谢我才对”。这个老友,国防科技大学四年的历练,毕业后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看看那些信,竟然还是他特意用我们当地的方言写的,虽然不过聊些课程之类的琐事,但是还是读得饶有趣味。直到今天,我俩在QQ上说话都是故意翻译成方言,这个“传统”一直保留着。读读当时的书信,真没想到如今这个偏向于干练严肃的军人作风的他,当年还能有那么一份兴致会在课余上打开那一页信纸,在他习惯的书桌上,能静下心来,给老同学絮絮叨叨地聊些琐事儿趣事儿?唉,真是很难相信唉。经过了时间洗涤的友情,即使不需要常联系,聊天或者见面时,感觉总是如十一年前同窗时。

到了大学,电脑QQ、MSN、校内……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长大了,我们世故了,我们成熟了,看到谁提起笔写信就如同看到古怪的动物一般,即使写,也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掂量内心那点小小的秘密或者温情的感觉。那时偶尔收到一封远方的高中老友的来信,读的时候便亲切不已,激动万分。但是自己却疏于动笔,有时懒得回信了。到了现在,可以说一封信也没有了。有什么信息QQ上可以传,有什么情感和心情那个空间可以写,贺卡网上有提供,实物东西可以很快快递到对方,可,谁还会在温暖的台灯下,铺开一张素白的纸,遵循内心的声音倾泻而至于上面,或许是一段对人对物的看法和观点,是一段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或者是给家人、友人的一声温暖而亲切的问候?

张爱玲说“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以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此言极是也。书信的那些旧事儿,让我回忆起来怅然。有人说,回忆是因为对现实的失落,也许吧。不知道若干年后,我是不是又在回忆和羡慕现在的我还能静静地敲打文字,回忆书信的那些旧事儿呢?今天,回忆昨天;明天,回忆今天。那不如今天过好充实的一天吧。——尽管,还是会怀念书信的岁月。有空,写一封信吧。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20 22:40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20 23:35
标题: 转《一起认认字吧》
了减轻行李重量,赶在回家之前把这本书给念完了。台湾作家张大春2009年作品《认得几个字》,一本有温度的书。——题记

  

这本书是带着阳光的,读它时仿佛冬日午后三点,坐在阳台上晒着太阳,温暖明朗。童稚天真烂漫的言语,时时让人忍俊不禁;对文字细致生动的解说,让人对汉字的深厚历史叹为观止;再加以张大春的人生经验,又有一种深邃和厚重。你不经意地就笑起来了,甚至笑出声来。原来汉字有过这样的前生今世,而生活的细节竟是充满乐趣。今天出门的时候,在公车上读了最后几节,不知不觉笑出声来,惹来众人目光……很糗。

  

读此书,最初想到的是我幼年时候与弟弟打架、吵闹、玩耍的情形。书中那两个小孩,想来是许多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的化身。不得不承认,张大春手法了得,不过短短几句话,几个动作,就把两个孩子的性格、情绪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宛如我就在他们身边,看他们游戏玩耍赌气打架。



书中的父亲给儿女说文解字的情景,让我想起幼年时爸爸给我与弟弟讲故事的时光。每天晚饭后,我与弟弟就揪着爸爸,让他讲故事。多年后,他讲过什么故事,我早已忘却,只记得他的开场白:“要讲故事啊?爸爸不记得了呀!……什么?一定要听?好……你们抬头看,呼呼,运故事的飞机来了……”他一边说,一边抬头看天花板,手在半空打旋,“哈哈,好了!故事来了!话说……”然而爸爸终究是粗人,而运故事的飞机也不是每次都能够准确空投。待我们上得小学,会自己看书的时候,爸爸就变成给我们买故事书的人。只是,如今想来,总记得夏夜饭后,他指着北斗星说:“你们看,那是北斗七星,古时候人们就靠这个认路的……”这么多年来,漫天星辰中我所认得,也还是只有北斗七星。



最喜欢的是张大春讲述的方式,没有任何高深的笔法结构,只以大人与小孩的对话展开,看似散漫随意,实则收放自如。舒缓之中透着诙谐,细致严谨的考究之外是幽默灵动的笔调,将文字的深意、生活的乐趣、人生的意旨逐一展现,于平凡生活处得见尚存活于世间的悠久传统、深邃人生。我一直很希望自己可以不动声色地写出世界的悖谬与惨淡,可以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来讨论任何严肃的问题,无奈笔力不足,或流于无味,或失之呆板。尚须艰苦努力!





这本书也带着月色,除了因为我时常是在睡觉之前读它,还因为这书里流露着的浅浅忧思。汉字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有些字早已换了好几番模样,有些字只见诸于古字典,而我们也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词汇。但是,这需要哀悼么?至少张大春认为是不必要的。文字从产生之日起,即在流变之中,以讹传讹是常有之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准确地表达意思就好。虽然道理如此,但是张大春深觉汉字本源的意蕴丰富、文字优美,此刻却无端沦为工具,多少有惋惜之心。所幸的是,这种惋惜没有演变成要求我们每个人怎样怎样保护汉字,否则这本书就意趣大减了。所以说,它是本带着月色的书,温柔平和,带着一丝悠远。



看这本书,多少会思考简体字是否得宜的问题。我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爸爸教我写字,很多字都是繁体,繁简杂合。村中那帮忙写春联、喜帖的大叔,写的也是繁体。后来去念书,人人带《新华字典》。初时对那些括号中的繁体字还很好奇,常常和小朋友比赛谁认识的多,后来就失去了兴趣,只管简体了。直至高中,看到新文化运动一节,才知道有简繁体之争。



个人而言,繁体简体并无所谓。正如张大春所言,其实文字一直都有简化的趋势。譬如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小篆,是一直在变化的。写大篆小篆的人,未必知道甲骨文该怎样么写,也未必知道这些字哪个部分象形,象的又是什么形。知不知道一个字数千年的演变过程并不会影响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准确地使用;有时候,反倒是不知道一个字、词一年来的新变化会比较尴尬,比如网络时代下不断衍生的新词语。大部分人需要文字,乃是因为现实、当下交流沟通的需要,既然如此,也就不必深究繁体简体之功过。而且,平心而论,尽管汉字简化了,但是很多字也仍然保留着繁体的形象。至少,大部分认真念书的人,还是能够猜出与简体字对应的繁体字的。当然,并不是因此就说繁体字没有价值。像张大春如此深挖细嚼,重申久远漫灭的文化因素,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和传统,总是好的。



从打开这本书,我就在等待“梦”字的出现,然而很遗憾,张大春没有说。或许,可以请他再解释一下?韩少功有一本小说,叫《马桥词典》,记述了大量意味深长的词语。有一个词我记忆尤深:“梦婆”——马桥人用来形容精神失常的女人。马桥人相信,精神失常也是梦的一种,并相信梦婆有通灵的力量;梦与非理性的神秘力量紧密相连。而莫言在《丰乳肥臀》中也写癫狂的四姐成为通灵神鸟,为村人占卜。我很着迷于这个解释,因为在我家乡话中也有“梦婆”一语,亦如马桥一般使用。至今我都不理解为何如此使用。



除了这一点点小遗憾,这本书真是再好不过。这是一本快乐的书,我喜欢。





让我们一起去认认字,它们就像我们的老朋友,某一天你忽然发现:原来,这老朋友真的是太老了,老到你都不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特别推荐热爱小孩或家庭的人们去阅读。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20 23:37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22 22:49
标题: 进“城”赶集
今天,是一篇赶集记。

记录,仅仅为了不远的明天,回头看看这些青涩的文字所记录的年轻的岁月。哪怕毫无读者。

面试Exxon Mobil财务部实习生,转了两趟地铁坐了45分钟到徐家汇。很汗颜,来上海半年,没有到过这里号称商业圈——各大公司总部聚集地。高级写字楼云集,我终于从“农村”进“城”。

面试完之后,自我感觉超良好。因为面试过程聊得很愉快。虽然结果还没出来,但是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走出写字楼,在那留影了一个。无论是分子还是分母已经不重要,重要是过程真的很开心。因为不懂化妆,也不习惯化妆,于是素面朝天,一身学院派打扮就去了。实习生面试不用那么正式。

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写字楼云集,才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地方还真的很“学院”——这里浓厚的商业气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商场的衣服,真是喧嚣和眼花缭乱。

后来顺便到附近的上海交大徐家汇校区溜达了一圈。在那个校园里,收到学姐的发过来好消息——中了。以后,我就要开始每周两天半的实习生打杂生活。很高兴,很开心。


[attach]2313[/attach]
素面朝天,一身休闲。结果未知,但是心情已很高兴。以“V”的收拾告别美罗城,还会再回来。
[attach]2317[/attach]
穿过天桥,周围依旧是“城市森林”,果然是靠商业经济拉动该区经济。各大公司的总部基本聚集于此。
[attach]2318[/attach]
穿过这片繁华,来到了交大的老校区
[attach]2312[/attach]
交大古朴的校园与一墙之外的商业浓厚的徐汇区格格不入。一进校门笔直的校道上,哈哈虽然不是漂亮的女子,没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回眸瞬间但竟然被同学用手机抓拍了一个总体感觉还不错的照片。

[attach]2314[/attach]
果然是有历史底蕴
[attach]2315[/attach]
斑驳的墙,犹如一部低诉的历史。
[attach]2316[/attach]
“饮水思源”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22 23:40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29 16:28
标题: 柚子
柚子

到外面的大水果摊看了一看,春天到了,果然是很多新鲜应季水果上市了。柚子已经下市了,柚子也是我喜欢吃的水果之一。它低热量、清火、而且水分足。我喜欢。我也知道,以后柚子还会上市,但是忍不住姑且写一篇柚子的故事。求学在外,吃到的柚子多数是福建的酸甜柚,愈发怀念家乡的甘甜清冽的“沙田柚”。


有两个室友曾经到广西旅游过,我过年回家点明指定我要带“沙田柚”。我心里想,那可是家乡特产之一,带几个柚子而已,那还不是小case?我爽快地答应下了。虽然千里迢迢带这种大大的,重重的水果不是太方便,但是我还是很乐于带的。我的行李尽可能地压缩,皮箱有一半空出来装特产的,足够容下几个沙田柚了。
   
寒假一回到家里,急不可待到街上买了两个柚子解馋。黄澄澄地,果皮光洁,而且水果摊的老板还是熟人,虽然沙田柚是外县的,但是也都是这一片地区的,我以为大可以放心吃到沙田柚了。于是,我满心欢喜地掰开皮吃。谁知道一进嘴巴,水分不足,果肉干巴巴的,也不清甜。纳闷了,怎么和以前吃过的沙田柚不一样呢?看到满大街都是那种光鲜亮丽的柚子,如我所尝试的是一品种,看着开学日期逼近,我焦急和妈妈说“遭了,这样的水果我还不如不带去了。”老妈说“大概那不是正宗的沙田柚吧。那我看托某某帮看看给你你带个”

那个熟人一看,果然这个不是沙田柚,是桂林柳州那边生产的柚子,不是容县产的沙田柚,所以果子好看,但是不好吃。后来他热心絮絮叨叨地教我挑选柚子:
“唉,去年十一月广西遭霜袭,所以今年的沙田柚果皮都留下了霜袭后遗症——果皮皱巴巴的,有伤痕。但是呢果肉还是完好清甜依旧的。你挑沙田柚子的时候注意了,越是表皮皱巴巴的可能越是甜,那些光鲜亮丽的看起来很好看的未必好吃,甚至都不是正宗沙田柚。但是你是要带去学校的,可能皱巴巴的果皮有点送不出手,但是熟人之间吃倒是无所谓了。”后来,这个熟人的小舅子家买到的,才终于有了几个可以带到学校的沙田柚。当然,结果只给室友吃了,没有送到别的寝室和别的同学分享——因为我害怕别人不识果,因为它并不亮丽的表皮而对我千里迢迢带来的水果“嗤之以鼻”。


小学的时候在家念书,多数是我放学路上顺便买菜。那时候还懂行情,那时年幼,也不知道啥菜算是好什么算嫩一点的。只是买习惯后,只到熟人的地方买,就应该不会有错。但是,从初中开始到外面读书,算起来有十年没买过菜了。当然了,也因为爸爸妈妈不放心我买菜——他们懂得怎么看哪些菜没有被农药喷过的,哪些菜是附近的农家自己家种的。而我都忘记怎么挑菜了,加上我也是肤浅,看到好看的就买。结果这个寒假,老爸让我去买了一次,我就栽了。看到一条很硕大好看的大白菜,兴高采烈买回家了,结果发现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里面全都坏掉了。从此以后,讲究“绿色饮食”的家人再也不让我买菜,不放心我买菜了。

大学时,国债课的那个老师,教过的知识我大抵没有几个记得的,但是记得她说过的一个挑苹果的办法“我丈夫是山东烟台人,家里终有许多苹果。所以他非常会挑苹果。我告诉你们啊,挑苹果要看果梗那里的表皮,有点斑,有点粗糙的,不那么光洁的就清甜。可能越是好看的苹果越不好吃,反倒是看起来越丑的越清甜”,高中学地理就知道辽南半岛是丘陵地带,产苹果。大连四年,我几乎每天一个苹果。四年的经验积累,一看苹果就知道好坏。

然而,我还是栽在我“以貌取果,以貌取菜”的心理上,此刻,一边打着电脑,敲打键盘,一边吃着一个光鲜漂亮红彤彤却索然无味的苹果。

人呢?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29 16:46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3-29 16:53
标题: 实习札记
6点30分,闹铃响,起床。
7点买上早餐,一边吃一边走向地铁站。
7点25分的那一趟地铁。
6站+8站地铁,八点十分到达徐家汇。八点半前刷卡。
9点半开始正是忙活,12点下班。午饭,罗森便利店买的加热饭团,在地铁上解决。午觉,在地铁上打瞌睡。1点20分,准时出现在下午第一节课的教室内。

……
每周有两天半到三天这样的生活,从此以后,校园的空气倍感清新。能吃上食堂的饭菜,能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里,哪怕真的只是坐着,能准时出现课堂里听听老师讲课,对我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中午,阳光下,路边杨柳绿意盎然。我一边赶路,一边用手机随机自拍了一个,没有pose,没有微笑,只是随手一摁快门。看着那张照片,我被自己吓到了。紧锁的额头,无神的双眼,一脸的焦虑,回来给小惠看,“一看那照片,都能看到你由里到外的疲惫,看来你还是不适合这样的生活吧”,的确,有些生活只有试过了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有些生活方式,只有尝试了,才能更加确定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幸好,我只是每周三天过这样的生活;幸好,我还有选择的余地、空间、时间;幸好,一段难得的经历,让我更加听懂内心的声音。

这个城市的繁华和华丽,与我无关;这个城市的冷漠和浮躁,也与我无关。我希望有一种内心恬静、平和和稳定的生活。

是在一个我喜欢的小城,一份安稳的工作,不求收入多高;
按时上下班,没有许多时间浪费在地铁上、浪费在路上,准时回到小窝,做简单的饭菜——绿色、健康,不用担心吃到地沟油,不用担心吃太多的防腐剂和添加剂;
有一个分担风雨分享阳光的爱人,阅读、打球、逛街、溜达、散步……简简单单的生活,却直通对方的心灵和内心。
……

一个同学说“生活不可能像你设想得那么理想、没有柴米油盐的琐碎,醒醒吧”

我睡眼惺忪,拍拍自己困意十足的脸,原来是我上个周末的午后,趴在图书馆的书桌上午休时做的白日梦。

梦醒了,我却更懂了自己的小小梦想。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3-29 17:23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4-1 22:49
标题: 站着阅读
   习惯了半工半读的这种生活,少了几分抱怨,学会了享受其中的状态----尽管这种生活状态我选择半年左右。第一周,很不适应。学姐说的对,人生需要做一下减法。以前一直问自己“我能做成吗?”,现在的生活节奏下,应该问一下自己“我应该不做什么?”。改变了心态,对于每天的生活有了期待。也开始地铁上站着阅读——当然是小说散文诗歌,不会是那种深刻得难以在喧嚣的环境下读的东西。站着阅读,依然对潮流中的畅销书拒绝门外,经典小说依然是我的选择;站着阅读,在上班流拥挤的地铁里,喧嚣置之度外,我的世界依然是一片宁静的书香。

    从此,上班的日子有了期待。
   《活着》是在地铁上阅读完的,读之前只是依稀地记得张艺谋拍的电影里,福贵把他女儿送出去的镜头,以及福贵的儿子友庆参加跑步比赛获得第一之后回家纠结着把奖品——糖果分成三堆或四堆的情景。

    之前看到太多的文章和媒体渲染这部相对经典小说的悲剧色彩,它的沉重让我一直抗拒着。转念一想,或许这么沉重的小说需要在一个浮躁的环境里阅读,把自己如风一样轻舞的躁动的尘世内心能够尘埃落定。余华在序言里写的“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与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睛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计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


    全篇没有大段诗意的描写,也没有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仅仅是如潺潺流水般的叙述——最终流到我们心底去。也许是原来期望值太高了,读完自己也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触。或许,在我的家乡里,我看到过太多如此隐忍地度过一生的农民,于是,并不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触。不同的是,福贵经历了家境的败落、经历了革命时期到文化大革命这个大时代,经历了难以言语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经历了如此多人生的无奈、不测和悲痛,上帝总是在关上一扇门后,又打开了一扇门;打开一扇门之后,随后又关上一扇门。曾经宽裕的家境给了福贵不知人间冷暖的童年,却不得不承受家道败落的凄凉;因赌博失去了所有家产并经历失地之痛后,没想到这一变故却为他在土改期间留住了一命;虽然失去家产,虽然被抓去当壮丁,但是毫发未损归来后,这些变故都没有打击福贵对生活的热爱,愈发觉得“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吃苦也是一种幸福”……

    人生,也许总是这样加加减减。本来,人生就是个恒等式,本来就是一个完美的资产负债表——借方与贷方必相等。每一份得到的背后,肯定有失去一些东西或者付出一些代价——只是有时候这种失去的东西你还没有觉察;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背后一定都有难以启齿的缺陷和痛苦,平常心,包容心,欣赏人生之美好的同时,也去尝试忍受着无数的痛苦、彷徨与无奈。正如《有缺陷的人生才有质感》“我们有时候会迷茫,有时候会绝望,有时也交流不畅,但恰恰是这些缺陷,让生活有了真实的质感。那点质感,是我们贪恋人生的全部因由。”

     可以说,小说真正带给我触动的不是那种对千万农民的巨大的悲悯情怀,而是以福贵为代表的千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的隐忍和淡然——与他命运之间不离不弃的友谊。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4-3 23:00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4-3 23:02
标题: 转一首好诗《致橡树》
静水流深曰:4月,木棉花开的季节,鼓浪屿女诗人舒婷的名作。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4-3 23:04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4-4 20:57
《不是诗行:妈妈,你是我的孩子》
                                        文/静水流深

   

    二十年前,我是个呀呀学语的三岁稚孩

    她喂我吃东西前,先放进自己嘴里舔一下“恩,不烫了,宝贝吃吧”

    二十年后,我已成人,手捧一杯二十四味凉茶

    我放进嘴里吸允了一口,“恩,不太苦,也不冰冻,喝吧”



    二十年前,过马路时,她牵着我的小手,紧紧的

    嘴上琐琐碎碎地叮嘱“看车哈,靠右走”。那时,她走在我的左边。

    二十年后,同样的斑马线上,我牵着她那留有岁月的痕迹的左手

    嘴上叨叨絮絮的说“看车哈,跟着我走就行”。这时,我走在她的左边



    二十年前,她在我耳边无数次地重复拿数不尽的“不要”

    不要乱吃外面的东西,不要乱跑。然而,孩童的眼里,只有那些属于“不要”列表的事情才会具有永恒的诱惑,于是,青春的叛逆

    二十年后,我在她耳边再重复拿道不尽的“不要”

    不要用吹风筒吹头发,不要烫染发。出乎意料,她似乎全挂在心上



    二十年前,她让我开始打算盘算账看店面

    未到柜台高的我抱怨,拒绝。我不明白童年为何承受如此之重

    二十年后,心疼于岁月的烙印生活的奔波在她容貌上留下的痕迹

    寒暑假,我拼命地,只想让她多歇一会。终明白,正是那些孩童时算账的日子,对财经的兴趣萌发。



    二十年前,她和她的他每天早晨五点起来煮早餐给我们姐弟们

    我和弟弟们曾讨厌每天一个味道的单调

    二十年后,无数次,我梦里落泪想念那熟悉的味道。

    弟弟在假期每天踊跃做饭做菜,味道并不丰富,她和她的他吃在嘴里,却甜在心上。



    二十年前,我牵着她的衣襟不肯放手。

    我说,我要守着她一辈子

    二十年后,我飞到在遥远的远方求学

    任地点更迭,她拉着我的手笑着说,趁年轻,你飞吧,以后你去哪儿我就跟着你到哪儿



    二十年来,她一直骄傲地告诉别人“这是我的孩子”

    细心呵护,我在慢慢成长。她想让我拥有健康的青春和人生

    二十年后,我只想骄傲地告诉她“妈妈,你是我的孩子”

    细心保护,她在慢慢老去。我想让她拥有幸福安定的晚年

   

   

    今天,我依然在让你受苦。无数次我心怀一个心底真实的梦想,我想靠自己的努力为你买上一件商场里的高档漂亮衣服——虽然你总说不要我的钱,我想让你有机会来大连欣赏这水天一色的美丽……这个真实梦想与世界无关,与人类无关,只于你有关。让我以海子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改编,结束这并不是诗行的文章: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妈妈,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
   妈妈,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妈妈, 我今夜只有戈壁



后记:这是去年五月的一段心血来潮的涂鸦,今晚特别想妈妈,于是翻出来,读读,居然为我自己感动。不同的是,现在已经离开大连了,现在我可以靠自己的薪水给妈妈买一份不错的礼物了,但是,还是当妈妈的小棉袄。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4-4 21:17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5-30 21:27
标题: 长辫度夏
    这段闷热的梅雨季节,有了三毛的陪伴,“天凉胜于秋”啊。   
   
    因为这样一个从书中走来的女子,沉淀了我所有热与躁。
   

    高中时有个室友很痴迷三毛的,我也了了翻一下,觉得那些照片不够“好看”,觉得那些文字很浅近——不过是描写游记还有家庭的生活,那时,很没兴致。
   

    不知哪天阅读,不经意读到一段关于荷西与三毛的对话:“当初决定下嫁给荷西时,我明白地告诉他,我们不但国籍不同,个性也不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打架。他回答我:‘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的’”;还有三毛决定去撒哈拉沙漠旅行,荷西为了照顾三毛自己去找了份沙漠的工作并提前入住,三毛致信荷西“你实在不必为了我去沙漠里受苦,况且我就是去了,大半时间也会在各处旅行,无法常常见到你——”,荷西回信“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吗”,三毛说“信虽然很平实,但是我却看了快十遍,然后讲信塞在长裤口袋里,到街上去散步了一个晚上,回来就决定了”。
   

    相信,不止三毛读了十次,任何一个女生(人)读到另一半写的这样的话,都会读一遍又一遍。尤其是这个连爱情也快餐的时代和城市,荷西苦恋三毛六年之后的深情、对三毛的包容——“性情不好但是心地是好的”、结婚的急切心情,不难让一个女生(人)感到触动。
   

    前两周恰好是梅雨天,不顾期末复习,我疯狂地上班。一周甚至去四天,弄得自己疲惫得很,大概是希望在忙碌中麻痹自己荒芜破败的心。恰是这段麻木的奔波中,一路有三毛陪伴。三毛陪过了我地铁上无聊而拥挤的上下班高峰;它和音乐让我走向地铁站的那段路变得花团锦簇——曾经我最讨厌的那段路,也变得开始有了期待。
   

    我喜欢上这个女子,她很有女人所应有的过日子的智慧与艺术。她喜欢画画,喜欢写作,阅读广泛,诗词古文修养自然也了得,也许正是骨子里的这份情趣,她会把深处物质贫瘠的沙漠之家摆设得有声有色——“用旧的汽车外胎,我拾回来洗情节,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像一个鸟巢,谁来了也抢着坐;深绿色的大水瓶。我抱回来,上面插上怒放的野地荆棘,那感觉有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废物利用,在生活中乐于DIY,他们没有像“宜家”的精致高档的家具,却拥有了一份难得的生活智慧。很多时候,我也喜欢DIY,我喜欢DIY一个精美的相册送给朋友;喜欢把酸奶的盒子DIY成装杂物的盒子或者笔筒……这过程中自得其乐,体会到的创作的快乐,读到三毛DIY自己的家那一段,我是多么渴望去看看这个被称为“沙漠中最美丽的家”。
   

    我喜欢上这个女子,腹有书香气自华。尽管她有大眼睛,有还能称得上是得上瓜子脸,但是,坦率直言,我第一眼并没有被吸引。但是读着这本书下去,我越发喜欢她了。许多读者所言,文章里,能感受她的那种乐观、真诚、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传递一种很美好的感觉。是的,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当我继续读下去的时候,她无疑已经是我心目中一个最美的女子。开始喜欢上她的麻花辫——感觉有一种古典的美;喜欢上她随性率性的装扮——感觉有一种豁然的开朗;喜欢上她在天地苍茫间,一袭长裙的美丽与婀娜。因为她,于是这个夏日,我编起了韩式麻花辫,长到腰的麻花辫,消散了长发披肩的炎热,长辫度夏——这一夏因为有三毛陪伴。
   

    然而,曾经写下《不死鸟》宣称不会自杀的女子,写下这样悲而不哀的文字的女子,在丈夫去世的十二年后,最后选择了自尽。我们会问,难道她文章里所有的乐观与热爱都是假的吗?于是,不难发现有人开始质疑她文章的真,她文章的诚,甚至质疑她是否真正经历了撒哈拉沙漠之生活,质疑她的文章不过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不过是给自己的精神打造一个乌托邦,而现实的她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女子,一个落魄到处碰壁而逃避现实的女子。我理解这样的怀疑,但是我依然坚信三毛的真与诚。戈麦,写的《青年十诫》鼓励青年人热爱生命,而他最后选择了流经清华园的小河里自尽了……文学界、诗界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我相信他们比任何人都热爱生命,正是因为他们的热爱,所以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与文章;也许正是他们的热爱,却发现现实是那样的冷清与苍凉时,选择了超脱自我的方式匆忙地告别这个世界。读着他们留在世间的诗意和不朽的诗篇,我更加热爱他们的作品了,我不想怀疑他们的乐观与热爱,我只能感谢,“只因岁月这样嶙峋/才格外需要一片柔和温存的绿地”,他们的作品里无疑存着这片“柔和温存的绿地”。
   

    也许,很快我就要走出她的文字,去寻找下一片天地,下一片辽阔,但是,欣赏不变。
    长辫度夏,纪念三毛。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7-9 21:15
标题: 江边独步
也许这就是冲动的代价。临时买票,临时决定,于是站着两个小时到了这个江南小城。
      一出火车站,并不是车水马龙之感,竟然有一种井然有序的安静感。家乐福就在对面,但是丝毫感觉不到人来人往的购物人群。故地重游了,到此自然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肯定迷不了路。
      置身于这个极少熟识之人的江南水乡,一种笃定,一种闲情。我喜欢慢慢踱步,悠哉悠哉探索公交,待有时间,带着相机,骑着电车,到老城,一个人慢慢感受。
      当然今天的一大愉快的感觉就是江边独步。
      姑姑家在城边的一个小区,小区边上有一条江。江的两岸,又几乎人家就是典型的枕水人家。我走在沿江的幽径,行人疏疏落落,夕阳下,江面波光粼粼,渔舟唱晚
作者: savilian    时间: 2010-7-9 22:31
却发现现实是那样的冷清与苍凉时,选择了超脱自我的方式匆忙地告别这个世界

正如你所言,过于理想的现实可能只停留在诗人或作家的乌托邦脑海之中

另外,当初热爱生命的三毛,并不意味着三毛每时每刻都热爱生命

呵呵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8-14 17:39
标题: “雄关漫道西北行”之一—青海湖环湖
[attach]2425[/attach]

风吹草地现牛羊
     
[attach]2426[/attach]

    没去青海之前,看到这样的图片,以为都是画里的。当身临其境时,才明白,这一切,美得如此震撼,美到极致。跟技术没关,和相机的好坏没关,连我这个原始的A530都能拍出如此效果,绝对因为自然的浑然天成的美景而
[attach]2427[/attach]
环湖第一天时,天气晴好。所以青海湖的水特别蓝。
[attach]2428[/attach]

青海湖的盐场。白茫茫的一片,天地合一。
[attach]2429[/attach]


        上海——银川——兰州——西宁——西安。
      
       结束我的两星期西北游已经三天了,可是常常夜里梦回到那片离天最近的地方,那片离心灵最近的湖。嘴里,不由自主地哼起《青藏高原》——只有经历了在绵绵不绝的高原中行驶,车里放着这著名的藏民歌,才能真正理解这首歌的韵味与魅力,才能找到那种天地苍茫间的宽厚胸怀与气势的感觉。伴随着这首歌,我似乎又回到了难忘的几天。

      一个人的旅行,跟随着学姐的脚步,我入住的是西凉驿青年旅社,从此,深深喜欢上青年旅社这个地方,到了西安还是住青年旅社。在青年旅社里迅速找到了驴友一起环游青海湖。其实真正的驴友是那种骑着自行车环湖公路或者轮滑环湖公路的驴子。而我们只不过是一起拼车的旅游。两日的路线是:西宁—日月山—倒淌河—二剑郎景区(151)—莫河盐湖-黑马河(夜宿)—第二天看日出—鸟岛镇--环湖北路--原子城--金银滩草原--倒淌河--日月山--拉鸡山-西宁。第三天我在西宁,和驴友一起去了塔尔寺。

      环湖的第一天,天气晴好。于是我看到了最美的青海湖,蓝蓝的湖水,纯净的蓝天。虽然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已经谢了,虽然不是五月,青海湖的鸟岛也没有什么好景观,但是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兴致。反而,这使得我们更用心去欣赏那浑然天成的美。

      有一种美,可以让你忘记世俗,可以忘记尘世的喧嚣;有一种美,美到让人不知所措时,便到了极致。我相信,在青海湖畔,我寻到了这种美。此刻,只想去用眼睛去欣赏,甚至,只想闭着眼睛,享受着辽远的青藏民歌,去享受那惬意的感觉。

      这种美,会融入我的生命内核里。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8-14 17:49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8-14 23:18
标题: 旅途轶事
(一)我是现实版麦兜
[attach]2430[/attach]

(在西安,我终于吃到真正的羊肉泡馍,我的馍馍啊)

    某日,结束青海湖环湖二日游回到西宁,感觉身子很冷——因为西宁有冷空气来,我们环湖的第二天就没有看上日出。高原上,每海拔上升一百米,温度就降0.6度,所以我们在3800+米的高度上刚好碰巧下雨,当然更冷了。听说来碗羊肉汤御寒,于是我噔噔溜到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羊杂碎面馆。

    我:“老板,老碗羊肉泡馍”

    老板:“只有羊肉汤了,木有泡馍了”

    我:“好吧,羊肉汤也可。”

    我一边看着菜单,寻思着喝汤也不能撑肚子呀,菜单上“大饼”二字让我眼前一亮啊。

    于是,大呼:“老板,来张大饼”

    老板:“大饼就是馍,木有馍”

    我又一遍看着菜单,再继续寻找可以填饱肚子的东东,惊喜发现肉夹馍

    我:“那来个肉夹馍吧”

    老板:“木有馍”

    顿时,邻桌的三人早已仰头大笑——“这岂不是现实版之麦兜吗”
(参见优酷网搜索一下麦兜视频“羊肉鱼丸”)


(二)
[attach]2431[/attach]
(都说这张照片“风”情万种,绝对不是我老人家的风格呀!真的是“风”太大了,这“情”都是风给吹出来的呀。不过就是这个盐湖发生的诙谐的一幕。。。)
   
      在环湖时,我们一伙在莫河盐湖停留,听说那个青海湖上的天然盐场,在蓝天白云下拍出来的照片犹如在南极冰川,非常漂亮。而且由于是新开发的点,只有寥寥几位游客。

    我和一个来自南京驴友MM一起互相拍照,不时有交换相机的动作。刚好我们玩得正嗨时,一身户外运动装扮的男生噔噔跑到我俩面前,说:“我这里有一张你俩的照片,我感觉很漂亮很好看,想问一下你们要吗?”

    我和驴友MM异口同声说:“多少钱?”(囧……我俩同时想到了像欢乐谷玩过山车的时候,有个机器给我们抓拍坐过山车刺激的瞬间,每张照片20块不等,就可以取到自己玩得很刺激时留下的一幕)

    这下,轮到那个男生囧了,赶紧解释:“刚才我在远处抓拍你俩,抓拍到你俩的照片,觉得很好看,所以就来问你们要不要?”

    也许是这个男生太着急了,关键问题也没回答啊——要不要钱。我和驴友MM继续一头雾水:“抓拍?抓拍我们干啥?”

    男生继续着急地解释:“噢,不是不是,你们误会了。是我刚才摆弄相机,一下子抓拍了你俩,发现意境特别美,所以跑过来问你们想不想要,想要的话用QQ给你们传过去……”

    噢噢噢,我俩终于恍然大悟!我们一看照片,咦,的确不错,于是厚着脸皮说:“哇,你的单反很不错,技术那么好,可不可以再帮我们多照几张?”

    答曰:“这种犹如浑然天成的照片只能抓拍才能拍到那么好看滴……现在让我拍,我恐怕拍不出这效果了……”(O(∩_∩)O&……%*



(三)
[attach]2432[/attach]
(背后就是白塔山噢,在这里可以眺望整个兰州城,黄河穿城而过。)
   

      在兰州的黄河风情线游玩时,悦悦同学还要参加考试得到六点才能和我混合。兰州那边晚上八九点才天黑,这倒也没什么了。我到兰州大学的招待所安顿下来后,一个人跑到黄河风情线玩了。首先是爬白塔山公园,在白塔山上眺望黄河之景色啦。

      路上,偶遇了驴友阿姨秋之梦,她也是孤身独行,照片很不方便,于是在互相帮忙中就和我结伴而行了。路上,一起探索下一个景点,探讨怎么取景之道。虽然说我的技术很菜鸟,但是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阿姨而言,那我照相还是刚刚滴。她看到我给她拍的照片,大赞我取景好。

    我们不过是萍水相逢,匆匆过客。我不知道她的职业,不知道她的姓名,不知道一切,不过这又有何关系呢。当然,她两个食指上分别戴的戒指似乎告诉了我点什么,于是我未问过她任何关于工作家庭的事情。过了中山桥,她突然问我:“你之道你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说:“是你的笑。很有感染力,让人感觉到一个纯粹简单的快乐,这是我们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我想,这大概是一个历经沧桑到了中年的阿姨看到我这个涉世未深的校园学生给的一句好评吧,不过她一路上的心怀感恩,尽管她历经沧桑之感,却给我一种心灵无比真诚的感觉。因为她的心还相对留有一份净土,她也才能感受到我的那种笑容里的简单啊。相识就是一种缘分吧,之后她买水,买门票,吃饭,都是直接来双份的。在马子禄旁边的小餐馆,我们俩告别了。

    旅途还在继续,可是这种萍水相逢的感动一直陪伴着我最后的旅程。我家人以及我的朋友们为我担心,可是,我想,在旅途中,面对青山绿水时,当一个人远离世俗的烦扰和喧嚣时,那一刻,我们都会回归纯净。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8-14 23:48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0-12-31 18:37
标题: 告别苍白2010
     很久没有来这里,2010的最后一天,不小心“闯”到这里。坛主学长的坚持依然一如既往。甚是欣赏。
     
    习惯失声,习惯无语了,校内、空间和博客几乎封笔。过得顺和不顺只在无言中更迭。随身带的日记本成了我的最爱。我不喜欢围脖,因为不喜欢随时公布自己的心情,那里不是心情的乐瑟场。尽管,沉默,应当不是我这种外向活泼性格之所向。
     

    今天,寝室三人出去大吃了一顿,美名其曰送走2010年的晦气。的确,很多同学都签很很好的工作,压力挺大,暂时定不下来的工作,让我们的2010的尾巴收得如此苍白;的确,2010错过了很多好的机会,还有一些固执的坚持,所有的愿望寄予明年吧。
  
    记得一位蛮优秀的学姐(三年制)的前几天的日志“虽然工作还没定,虽然论文还没写完,虽然CPA成绩还没出来,虽然还没有男朋友。。。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人生,不仅仅有这些,人生,有更多东西值得我们去享受。so, enjoy this moment。”我深刻理解这种忧伤的豁达背后的心情,那不过是不得不为之的困顿时的乐观,前路,我们会一直努力,只为最初的梦想,最固执的心仪。

    尽管没有心仪offer的2010显得苍白,但是这一年许多新鲜的体验和收获不会如惊鸿一瞥稍瞬即逝,我心怀感恩。
   
    比如有了一份不错的实习,让我第一次近距离体验如此牛企,体验,超越了以前一直遥望500强的距离美,终明白什么更适合自己。
   
    比如有了一段印象深刻的西北旅行,第一次独自自助游,见了那些老朋友,也看了一直想看的西北之景,未来,有机会,我仍然会背起背包出行。只是,到时候我不会呼朋唤友,而是,一个人静静走,住青旅。

    比如,最终确定留在上海了,不仅仅因为爱情,不仅仅因为年轻内心的声音,不为上海光怪陆离的浮华,或许更多因为看起来冠冕堂皇的理想主义者的理由:这个公民意识崛起的城市,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深厚的城市。我不逃离北上广,也因为在这里,我坚信能比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活得更有作为一个公民个体的尊严,更易取得作为一个公民的幸福——尽管这个城市的天空依然有阴霾。

    最后,再比如遇到了我生命的另一半。遇到他后,我曾想把过去的日记本烧掉,一起把过去的孤独与灰暗齐齐烧掉。他说,千万别烧,我还没读呢。最后,我真的没有烧,但是,肯定不会给他读,不烧,只是因为某晚夜灯下翻回重读时,内心惊慌失措——原来,曾经,我的灵魂曾在那么孤独绝望地悬崖上。文字帮我记录了它,重温时,我更珍惜和感恩眼前这份厚实的幸福。   
    ……
    告别稍显苍白的2010,2011,继续体验。继续前行。享受生命的过程。
    祝福每一个人。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0-12-31 20:17 编辑 ]
作者: 静水流深    时间: 2011-12-27 11:41
标题: 又是一年腊味飘香时
又是一年腊味飘香时,一年将和我们说再见了。

再悄然走进这个论坛,恍然发现我以前留在这里的最后文章已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许四季的光景任岁月更迭而亘古不变,但变化的却是人。去年,此刻的心境,是对未来茫茫不知所向;一年之间,许多事情已尘埃落定。(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静水流深 于 2011-12-27 17:56 编辑 ]




欢迎光临 国贸撷英 (http://guomaoelite.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